由故宮博物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黑龍江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第十九屆清史學術研討會于2023年9月2日至4日在黑龍江哈爾濱召開。本次會議由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承辦,來自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全國各地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王永清出席開幕式并致歡迎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朱誠如教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郭萬勛分別致辭。故宮博物院共有16名學者參會,分別擔任大會組織者、大會主旨報告人、分會場主持、評議人和小組發言人,共投論文13篇。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教授回顧了自1986年第一屆清史學術研討會舉辦以來的一路歷程,對黑龍江大學克服疫情和延期影響成功舉辦大會致以感謝。朱誠如教授強調,自2019年在云南舉辦了第十八屆清史研討會以來,我國的歷史學研究的歷史理論不斷創新,學術研究水平大幅提高。他對與會專家提出,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歷史科學的理論,特別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理論,對于清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他向與會學者提出,要堅守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理論創新、學術探索,不走偏鋒、不自大、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搞歷史虛無主義的嚴謹治學要求。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研究館員致辭表示,清代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清史研究也一直是中國斷代史研究中相對活躍與多產的一個領域。做好清史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更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清史研究仍將在國家統一、邊疆、民族、宗教等重大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資政的作用。故宮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即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對象與資料。故宮博物院肩負著真實完整地保護并負責任地傳承和弘揚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歷史使命,為此故宮始終愿意以開放、共享的心態,加強院內外學術交流,營造更加包容的學術環境,與各界研究者一起,從歷史規律中把握發展趨勢,從歷史傳統中汲取文化基因,做好清史研究,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開幕式階段的主旨報告由故宮博物院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研究員主持,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教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研究館員和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院長魏影分別作“努爾哈赤建州女真的統一問題”“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價值簡說”和“清代人口流動與黑龍江流域開發”的發言。閉幕式階段主旨報告由劉文鵬主持,李治亭、徐凱、李國榮、劉鳳云、鄒建達、李理和綦巖分別作“清朝‘閉關鎖國’論再考察”“明代行人司行人嚴從簡與東北女真史事”“論雍正帝的用人之道”“論‘新滿洲’編旗墾田——兼議清朝對東北的有效行政管轄及‘大一統’農耕文明的形成”“云貴總督建置與清代西南邊疆治”“清宮紀實性繪畫與清史研究”和“清代柳條邊駐防城鎮與城鎮體系”的匯報。
研討會閉幕式由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院長魏影主持,來自黑龍江大學的姚敏、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黃彥震、故宮博物院的孫召華等青年學者分別匯報各組的討論情況,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中國史學科帶頭人周喜峰教授作大會總結報告。朱誠如教授宣布第二十屆清史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在遼寧師范大學召開,以呼應第一屆在遼寧師范大學召開。
本次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的召開適逢盛時,“參加會議學者之多,學術領域之廣,前所未有”,具有6個特點。第一,籌備時間長、準備充分。上屆研討會于2019年在“春城”昆明舉辦,本屆因2021年疫情延遲。時隔四年,學者們在黑龍江大學周到籌劃下相聚在美麗的哈爾濱,倍感親切。第二,參會學者分布廣、數量多。參會學者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70多所國內知名高校、8家文博機構,以及多家科研機構、出版機構等專家學者參會,學者圍繞政治史、邊疆史、區域史、民族史等內容做了精彩報告,盛況空前,研討氣氛熱烈、達到了交流目的。第三,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特別是青年學者人才輩出。參加會議者既有年近耄耋的知名學者,又有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年長學者學養深厚,立論宏遠,語重心長;年輕學者學有專長,各抒己見,虛心求教。老中青學者齊聚一堂,共議學術,清史研究薪火相傳。第四,會議論文內容豐富。本次學術研討會正式提交大會討論的學術論文176篇、200余萬字,圍繞清代邊疆民族、清代國家治理與政治制度、典藏文物、明清歷史人物、清代學術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第五,文獻檔案與典藏文物有機結合。歷史研究是多學科綜合性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次參會的文博機構學者向與會代表展示了結合珍貴的文物圖片開展的研究,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實現了清史學界與文博學界的良好互動。第六,學術評議,砥礪學習。會議分3個小組共計12場分組研討,氣氛熱烈。會議的評議環節,將學者自我闡述、他人評議和大家探討相結合,會場氣氛熱烈,收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與會學者對會議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次學術會議代表著當前清史研究的較高水平,是清史學界的一次盛會。會后,大會組織各界學者前往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等地進行學術考察。
本次研討會為清史研究者搭建了一個集中交流、探討的平臺,學者在大會上廣泛交流學術成果,互通互鑒,共同推進清史研究。主辦此次學術研討會進一步密切了故宮博物院與學界的聯系,也達到了拓寬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理論視野和學術視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