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繼去年第一屆元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后,由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和一汽集團紅旗品牌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元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在敬勝齋會議室召開。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開幕式,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開幕式,副院長任萬平致辭。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故宮博物院二級研究館員趙中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高洋作為學術代表在開幕式上發言。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二十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博機構的50名學者參見了此次會議。



天津大學張龍教授在《明清紫禁城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研究》主題發言中指出,明清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的杰出代表,其規劃選址、空間格局、建筑樣式、楹聯匾額、室內陳設等均表現出中華民族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蘊含著中華民族長期積累的關于人對自然、社會、人倫、自身等層面的哲學思考以及多民族共同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和文化基因。通過對明清紫禁城建筑實物遺存的調查與相關文獻檔案的梳理,從明清紫禁城建筑文化的內涵與價值研究入手,通過把握“顯型文化”來探究其背后的“隱型文化”,透過民族的文化事實認識民族的精神特質,深入挖掘明清故宮紫禁城中所呈現出的民族文化融合基因,及其所反應的“中”“和”“大一統”“多元一體”等民族共同體意識,揭示其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融合的機制,為當代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的塑造提供借鑒。

中央民族大學崔玲玲教授在《元代蒙古宮廷音樂探析》主題發言中指出,元代蒙古族宮廷音樂無論在蒙古族音樂史還是在中國音樂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由于統治者為蒙古族,宮廷音樂不僅使用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對中原及唐宋等宮廷音樂也有繼承。從《元史?禮樂志》中看出元代宮廷各種祭祀禮樂具有儀式性、融合性,從其他部分文獻和詩文看到元代宮廷音樂的民族性特征。最后得出元代宮廷音樂的儀式性、融合性、民族性特征。

故宮博物院二級研究館員余輝在《明人<憲宗元宵行樂圖>探微——明成化年間的內廷圖證》主題發言中講述了明人《憲宗元宵行樂圖》卷的場景,該圖展現了成化皇帝朱見深攜七子及后妃、太監在宮中歡度元宵節的三場盛況。探索了小皇子與小太監的發式差異,發現諸皇子特別是太子朱祐樘的狀況,并揭示了憲宗的生活方式、太監的活動狀態以及受雇的社火隊在宮中的演藝技巧。
在分組討論環節,共有宮廷典制、歷史文物、文化藝術等三個小組,每組分五個場次。

在宮廷典制組,張龍、徐斌、黃茜茜、吳留營、鄧慶等五位同志主持,與會代表圍繞元代使臣出訪、明代禮制、北京孔廟樂舞、清代宮廷禁衛、贊禮郎、馬戛爾尼使團、皇家園林、家具、官房、戲曲等主題展開發言討論。薛路《元臣李衎出使安南考》通過梳理畫家李衎出使安南一事,考察此事在元代對安南關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李衎未來政治生涯和藝術創作的重要意義。萬笑石《黃門與參政:試論明代中前期地方社會禮器制造的宮廷因素》從廣東省博物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三件銅爵入手,探討了明代地方社會禮器制造與中央,特別是宮廷,所倡導的禮儀制度之間的有機關聯。田園《清朝皇太后遺誥》根據檔案和實錄對清朝8位皇太后的遺詔內容進行了研究,并解釋了遺誥所反映的皇帝母子的真實關系。于慶祥《清末各方勢力的消長與走向共和——為什么是革命》分析了晚清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以及各勢力的消長,闡述了走向共和的歷史必然。付永正《清代贊禮郎考論》一文探討了清代贊禮郎的揀選、任用、承差情況,指出雖承襲明制,但又具有鮮明的滿洲特色,滿缺贊禮郎的揀選地域特征,還體現了清宮滿語操用熟練度的歷史變遷。趙藝《乾隆朝翰詹大考初探》探討了乾隆朝翰詹大考的形式、地點、流程、獎懲制度等內容。黃茜茜《北京孔廟祭孔樂舞源流和舞具樂器鑒賞》講述了祭孔樂舞以樂、歌、舞配合于禮,樂器、舞具的種類數量、舞佾服飾等均由皇帝審定欽頒,是孔廟釋奠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禮樂制度和文化觀念變遷的重要資料。劉東昇《皇會喧盛:京師萬壽慶典與清宮內外演劇互動》認為清宮演劇雖然管理嚴格,但從未封閉自娛,而是始終與宮外社會存在互動,這種互動又在持續推動著京師戲曲社會發展,而旗人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吳留營《觀象識遠:清代馴象入京及<乾隆洗象圖>的政治文化空間》一文指出《觀洗象》詩文與《洗象圖》逐步將宗教、政治意蘊一體化、經典化,同時賦予其節俗文化意趣,展現朝野互動的文化生態。徐斌《馬戛爾尼使團“城內寓所”考》從中英兩國原始圖文資料入手,考察穆宅的修建背景、位置、布局、使用及變遷,全面揭示這座清代宅邸的歷史面貌,為馬戛爾尼使團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劉凈賢《<白塔信炮章程>的成書、版本及存藏考》考證了該章程的纂修、刊刻、刷印經歷,除刻本外,還有寫本、匯刻(?。┍?、抄本等存世,章程還匯刻(?。┤搿洞笄鍟涫吕贰督鹞崾吕芬詮V流傳。許冰彬《天機活潑處,引我少懷思——乾隆帝眼中的童真與思辨》論述了清代乾隆皇帝寫出了大量吟詠戲嬰圖的詩文,對司馬光砸缸等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兒童典故進行新的解讀,這些既反映出其童心未泯的一面,也體現了一代雄才帝王獨特的思辨視角。姚玉《有關避暑山莊清音閣大戲樓的幾點考證與新探》結合檔案資料與數據信息,分析、考證了清音閣的修建時間、尺寸關系等,并分析了少有人關注到的清音閣匾聯。謝揚帆《管窺清代宮廷禮儀空間中香幾的特點與功能》結合相關史料、繪畫類文本以及實地考察,具體分析了香幾在清宮禮儀空間的形制、色彩、位置、數量、紋飾的運用、重要功能、陳設格局的特點,以及香幾與承載之物的關系。吳琛《清代皇家園林中家具的勤政功能考證及國家形象文化研究——以靜明園為例》考證了清代靜明園中勤政家具的分類和功能,總結其對應的空間與家具布置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復原研究,揭示了其在國家形象文化上蘊含的深刻內涵。鄧慶《清廷建立值守宮禁之特種營制與“原創”、最終結局芻議》論述了前鋒、護軍、驍騎、親軍、陳新槍營、精捷營、虎槍營、步軍營、藤牌營、健銳營、內外火器營、神機營等特種營制以及發展歷程。張劍虹《契約規制下的清代內務府官房買賣》論述了內務府官房買賣的特殊性以及官房買賣政策,分析了購房資格、房屋估價、付款方式、促銷等問題。張書銘《乾隆朝皇室財政監管與案件懲處》分析了乾隆朝各項皇室財政監管制度,指出這是一個融收存、檢查核驗、處理問題于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乾隆帝主張對貪污盜竊犯案人員從嚴懲治,并對實際運行中的疏漏及時彌補,并不斷完善規章制度。

在歷史文物組,陳輝、曾慧、張云燕、鮑懷敏、陳倩等五位同志主持,與會代表圍繞元代宮廷建筑、冠服制度、明清頭飾、明代漆器、清代內務府活計檔、匠作、清宮屠蘇酒、玉器、明代建筑、造像、關公信仰,清宮陳設等展開發言討論。朱玲敏《元代御容像中的罟罟冠形制研究》將圖像資料與文獻、考古實物相結合,分析了御容像中罟罟冠的基本形制、造型及裝飾特點,并判斷了其所處時期,為研究蒙元時期女子首服提供了圖像參考。李鳴飛《元代旃檀瑞像的成立:與番禾瑞像對比來看》梳理了旃檀瑞像流傳的文獻記錄,論證了這尊像所代表的意義出現了數次變化,其“護國”的含義是在元代才最終確立,元代旃檀瑞像的功能與北朝至隋番禾瑞像的功能頗為相似。何遠駿《元明清頂式流變與禮制建構》認為元代頂式以“蓮座寶頂”作為禮冠標志和權力象征,開啟了頂制禮化的序幕。經明至清,形成了完善的禮便二式的頂制體系,構成了流傳有序、完整建制,賦予獨特清朝范示的物化制度文明。王瑀《明梁莊王墓出土鶻捕鵝玉束帶發微——兼論蒙元視覺文化對明初宮廷的影響》通過分析“春水玉”圖像形式的淵源與變遷,進一步明確了梁莊王墓玉束帶的造型來源,揭示了其極有可能即是明代內府制器。石婷婷《明代玉帶發展演變及其原因探究——基于考古實物與歷史文獻的互證》梳理了明代歷朝墓葬出土玉帶的基本情況,結合明代官修史書、禮書和私家筆記小說等,以考古實物和歷史文獻互證的方式,論述了明代玉帶形制、裝飾風格、制作工藝等藝術特征,指出了影響明代玉帶的生產、流通等各方面的因素。陳倩《北京嘉靖初年的太監墓遷葬》以明御用監太監秦德墓志為例,揭示了明御用監太監秦德等墓志存在葬地與墓志出土地點不一致的情形,并分析了這與嘉靖十年太監墓葬的遷葬有關,太監墳墓多存在逾制及選址妨礙龍脈的現象,秦德等人的墳墓因此被遷改。張云燕《石刻文獻中所見明代宦官的關公信仰》一文認為宦官通過頒布詔命、宣達旨意,修建管理皇家關廟,私人出資修廟奉祀,營建關廟預為壽藏等方式,與關公信仰發生密切的聯系。楊安《大高玄殿九天萬法雷壇藻井考》認為九天萬法雷壇的藻井用金龍,標識了皇家的地位,又套合了暗含先天八卦的太極圖,是太極圖所代表的“道”至于最高的位置,突出了建筑的宗教性質。王克瑞《天穹寶殿幾幅清代道教神像》考證了天穹寶殿清代道教神像的神像人物、創作年代、創作目的。鮑懷敏《男女平權蒙學思想的物化——明代內命婦中單探微》通過圖像史結合文獻研究,論證了明代內命婦中單其顏色、形制寓意女德教化,是儒家婚姻理念的“夫婦一體,同尊卑”的物化表現,承載著對后妃女德教化的功能,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催生了近代中國男女平權思想的啟蒙。曾慧《明清時期簪釵紋樣比較研究》通過分析史籍文獻、出土實物及館藏文物中明清時期的百余幅簪釵圖片資料,對明清時期簪釵紋樣題材進行細化分類研究,對比研究了明清兩個時期簪釵紋樣裝飾題材的特點。章新《清承明制中的服飾沿革》以故宮院藏文物和檔案、文獻為依據,分析了清初冠服成熟和完善的歷史進程,進而指出滿蒙漢文化的交融、服飾制度對政治需要的適應,以及經濟貿易的影響等因素也在服飾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尹一梅《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的拓本工藝記錄——結合文物實例解》通過文物實例對當時拓本的裝潢工藝、整修方法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進行了闡釋解讀。王琳琳《滿清統治者與儒家文化——由乾隆石經談起》分析了乾隆石經刊刻的動因、意義,以及滿清帝王的儒學活動,指出儒家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中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黃英《故宮博物院藏四件乾隆時期巨型玉山再解讀》分析四件玉山的制作及工藝特征,探討玉山的畫樣稿版本,重新解讀玉山的題材、紋飾和御制詩。王翯《斷爪的飛龍:明代龍紋漆器去爪現象初探》對龍紋去爪現象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歸納總結,分析了去爪行為的原因。李穎翀《清宮內務府太平缸鍛造、管理體系與保管變遷研究》通過爬梳文獻檔案,鉤稽清代宮廷在太平缸鑄造、采辦、運輸等方面的材料及人力投入,并論述了故宮現存太平缸現狀及遞變動因。黃劍《乾隆朝廣木作家具制造分析》從乾隆朝造辦處廣木作活計檔出發,分析了廣木作在造辦處制做體系中的定位,以及廣木作與宮廷家具之間的關系。楊舒佳《清宮屠蘇酒溯源及文化傳承》根據歷代醫書古籍、清宮檔案及故宮館藏文物,對清宮屠蘇酒進行溯源,考證其組方、制法,厘清歷代屠蘇酒的傳承關系。張語廷《景山壽皇殿文物梳理與物質文化表達》論述了壽皇殿的陳設及功能,指出圖像、屏風及其他祭祀用品的組合重現了皇帝舉行朝賀典禮的幻象,構建出比清代其他御容祭祀場所更為真實的視覺經驗。陳輝《清代圓明園陳設收藏的來源》通過造辦處活計檔、內務府奏銷檔、英法聯軍回憶錄等檔案史料,梳理了圓明園陳設收藏的多種來源,并闡述了陳設收藏與皇帝興趣修養、皇室生活,乃至政治、外交的關系。劉夢雨《納須彌于芥子:清代內廷匠作中燙樣的設計、制作與應用》結合清宮檔案記載與燙樣實物科學檢測及工藝復原實驗,指出燙樣的主要制作材料、核心制作技術,以及技術優勢。

在文化藝術組,薛路、陳波、崔玲玲、張淑嫻、楊麗麗等五位同志主持發言談論,與會代表圍繞元代古畫、明代瓷器、清宮繪畫、清宮禮樂、典籍、清宮文化生活等領域展開發言討論。
陳波《錢選<秋江待渡圖>元人題跋發覆——元末海運、慶元倪氏與元季浙東士人的用舍行藏》考證了元人諸跋的誕生時間以及該次浙東士人雅集活動的組織者,生動反應了元末浙東士人在方國珍政權面臨傾覆之時,關乎用舍行藏的抉擇焦慮與彷徨心態。車旭東《倪瓚友人周南老家族及<天香深處圖>考析》結合文獻與實物,探析了若干本《天香深處圖》的情況。承千藝《元畫中的“美德形象”——比德觀在元代文人山水畫中的圖像敘事》從敘事主體、敘事客體和敘事手法三個角度出發,論述了山水比德觀敘事的不同情境、美德形象呈現的不同面貌,以及比德觀敘事的修辭手法。楊麗麗《朱茂時事跡圖與<瑣記>》將朱茂時《事跡圖》與《瑣記》相互對比和補充,確定了《事跡圖》是依據《瑣記》創作的,同時解決了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兩幅肖像畫的定名問題。秦曉磊《陸治晚期繪畫的困境與新變:從<三峰春色圖>談起》揭示了陸治有意擺脫早年對文徵明畫風的追隨,發展自我面貌,晚年個人風格愈加突出,指出了文徵明之后吳門畫家的創作特色、生存狀態及二者間的關系。戴若偉《試論永宣青花葡萄紋瓷器及其在域外的傳播》分析了青花葡萄紋“官樣”器物在永宣時期的特點,論述了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薩法維王朝等工匠對永宣青花葡萄紋的模仿和再造,思考永宣青花葡萄紋盤及其模仿品在異域的流通和消費。張淑嫻《追本溯源:<是一是二圖>創作地點探尋》探尋了五幅《是一是二圖》的原始形態和貼落的位置,并探討它們與建筑之間的緊密關系。文天驕《一幅通景畫的雙重身份:寧壽宮花園遂初堂明間通景畫研究》揭示了遂初堂明間通景畫不僅是乾隆帝與長春園獅子林密切關系的見證,更與其所處的花園空間發生關系,畫中的東園假山與后方軸線向東偏移的真實假山院落對應,開啟了通向花園隱秘世界的通道。邢陸楠《從鄒一桂<杏花圖>看乾隆對盤山行宮意向的營造》圍繞此杏花所進行的圖繪,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行為,解讀了乾隆帝的個人喜好、君臣之間的藝術往來,同時考察了乾隆帝的文人雅趣及其對于特定空間的營造。景聞《院藏清代緙絲御筆書畫的粉本擇因與制作來源淺析》以故宮博物院藏緙絲御筆書畫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類別整理,對緙絲御筆書畫作品來源進行歸納總結。高洋《從帝王的凝視到異域的想象——清代耕織圖和陶冶圖對外銷藝術的影響》將清代宮廷繪畫和外銷藝術中的稻米、絲綢、棉花、茶葉生產的圖像進行詳細對比,并以乾隆末年荷蘭使團副使范罷覽所收集的中國外銷畫為例,闡釋了外銷藝術品因為收藏者到訪清宮的經歷而變成一種文化資本。王巖《清代宮廷演劇與禮樂體系之關系》揭示了內務府對南府、景山的管理機制,認為南府、景山與樂部之間并不存在隸屬和管轄關系,宮廷之內的演劇活動被劃入內務府的管理范疇。徐建國《晚清京城王府與宮廷武戲演劇的交流互動》論證了王府演劇與宮廷的武戲演劇有著密切的交流互動關系,認為王府大臣頻繁進入宮廷參與其演劇活動,向宮廷反饋民間盛行的武戲劇目,進而完善宮廷的戲曲演出,也對民間武戲的繁榮做出了貢獻。李泊汀《清代宮廷聯句考論》梳理了清代歷次君臣聯句的信息,劃分了其歷史時期和創作類型,修正和拓展了以往對重華宮茶宴聯句功能定位的認知。郭薇《古琴題寫與乾隆的雅正琴樂觀》揭示了以儒家禮樂教化為底色的雅正琴樂觀是乾隆一以貫之的琴學思想,是對康熙、雍正琴樂思想的繼承、總結與光大。這種政治、文學、藝術的關聯互動緣于清廷的詩教與樂教的雙重意圖。張玉雪《故宮博物院藏<五譯合璧集要>述考》梳理了故宮院藏《五譯合璧集要》初稿本、定稿本、武英殿刻本三個版本的版面特征,分析了各版本對于詞語的修改情況及特點,考訂了該書成書時間。
會議閉幕式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徐華烽主持,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作總結發言。他在總結中提到,本次會議的參會論文50余篇,關于元代宮廷及文物的研究文章較第一屆有了大幅的增加,而且頗具深度,同時也注重將元明清三朝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把文物和典制放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有利于梳理問題,解決學術上的疑難。有關明清宮廷史的研究亦煥發出新的活力,相關文章敷陳據典,考核精研,以小見大,以微見著,以物見史,以物見心,達到了研究之文物求證、文獻求證和邏輯求證相結合的境界,為學術研究打開了廣闊的空間??梢哉f第二屆元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的學術上了一個臺階,角度更加新穎,研究更加深入,視野更加廣闊。提交的論文都是佳文,令人大開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認識,說明大家的研究領域既廣闊又深遠,既博大又高明。故宮博物院是建立于元明清三代宮廷建筑及收藏之文物基礎上的博物館,“百年熙皞繁文物,似勝三都及兩京”,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以及建于元大內之上的明清紫禁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文化思想遺產,是學術研究取之不盡的源泉。
王子林強調元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是一個純學術的學術研討會,以元明清宮廷文物與文化為研究對象,以優質的學術論文為參會標準,通過學術研討會以打通元明清三個王朝的宮廷史、文物史和文化史,使故宮學術名符其實。故宮研究院通過舉辦元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建設一個開放式的學術平臺,讓大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觀點,在探討中激發學術靈感,在碰撞中點燃學術火花,最終引領學術研究方向。同時使元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成為故宮研究院的一個學術品牌。
感謝一汽集團紅旗品牌特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