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宋拓視野:碑帖珍本的鑒藏審美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故宮建福宮順利舉行。本次會議是為呼應故宮博物院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推出的“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所舉辦的學術活動。目的旨在推動對中國古代碑帖拓本、特別是宋拓珍本的研究,真實完整地保護并負責任地傳承、弘揚碑帖文物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0月22日上午9時,研討會在建福宮敬勝齋開幕,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并聽會。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故宮歷來十分重視碑帖拓本的典藏、研究與展示工作,希望與會代表能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深度挖掘碑帖文物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我國古代碑帖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開幕式由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主任兼碑帖組組長王祎主持。會議匯聚了全國各地來自博物館、圖書館、高校、專業協會、文物系統及出版機構的四十余位專家學者,提交會議論文三十六篇,其中在大會宣讀三十四篇,內容涵蓋宋拓珍本鑒藏、碑刻拓本斷代、歷代法帖考訂、碑帖書法藝術、傳拓技法傳承等多個主題。以下參考研討會分組情況,對會議論文成果略作總結。
第一組報告論文共六篇,論題主要集中在秦漢碑拓方面,其中有三篇聚焦漢代《西岳華山廟碑》:施安昌《漢西岳華山廟碑——五十年交流往事》一文深情回顧了故宮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因《西岳華山廟碑》而結下的一段美好石墨因緣;薛龍春《<西岳華山廟碑>的雙鉤本》則關注《西岳華山廟碑》雙鉤本在清代士林的流行,以及鉤摹失真問題及其對晚清書風帶來的影響。秦明《黃易與<漢西岳華山廟碑>考略》細致梳理了黃易與華山碑的情結淵源,考察華山碑對黃易學術形象與藝術氣質的塑造。此外,譚浩源《<宋拓武梁祠畫像冊>題跋觀款補釋》重新梳理考訂了故宮博物院所藏《宋拓武梁祠畫像冊》后清代題跋信息,對觀款人身份、交游等問題做了研究。宋松《也談安國舊藏秦<泰山刻石>拓本的真偽問題》通過細致???,提出所謂“安國舊藏秦《泰山刻石》拓本”應為民國初年秦文錦偽造。陳碩《<夏承碑>原石為漢刻考——兼論碑、拓鑒定中的相關問題》對《夏承碑》諸多辨偽意見一一做了剖析,認為當前證據不足以證明《夏承碑》非漢代碑刻。
第二組報告論文主要圍繞碑帖的收藏、傳播等主題展開。何碧琪《尚待發掘的寶藏——略論<北山十寶><游相蘭亭>等珍本的歷史文化意涵》著重闡發了《北山十寶》《游相蘭亭》等碑拓珍本的歷史文化意涵。盧芳玉《國家圖書館藏宋拓本題要》詳細介紹了國家圖書館所藏宋拓本的基本情況,以及文獻、藝術價值。王沛《從<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宋拓墨香談碑帖拓本的保護與傳承》系統梳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碑帖拓本尤其是宋拓本的收錄情況,并對碑帖拓本的傳承、保護提出建議。本組有三篇文章均與蘇軾書帖相關:郁文韜《蘇軾<楚頌帖>的流傳與摹刻》結合著錄與刻帖考證了《楚頌帖》的流傳情況,并分析梳理了各種摹刻本之間的關系。郭懷宇《宋拓<東坡蘇公帖>與蘇軾書法鑒定》以《東坡蘇公帖》考證書法風格出發,對其他蘇軾書法作品的真偽鑒定問題提出新見。楊楠楠《蘇軾<歸去來并引>小考——以宋拓<姑孰帖>本為視角》認為宋拓《姑孰帖》本是《歸去來并引》最早文獻版本,以此討論了文獻在流變過程中產生的誤差等問題。
第三組報告論文均與宋代叢帖相關。胡海帆《筆法精妙,教化臣民:記宋太宗趙炅書<至道御書法帖>》專研此部叢帖的刊刻與傳世拓本遞藏等情況,以及其所蘊藏的政治文化意義。本組其他四篇論文均聚焦《淳化閣帖》。陶喻之《再論上海博物館藏南宋“修內司本”<淳熙閣帖>》探討了南宋“修內司本”《淳熙閣帖》的刊刻背景、版本特征及拓本遞藏情況。許國平《泉州本<淳化閣帖>考略——以故宮博物院藏本為主》提出故宮藏宋拓泉本《淳化閣帖》與上圖藏宋拓泉本《淳化閣帖》同源,大部分均為宋莊夏所刻。田振宇《<淳化閣帖>泉州本溯源研究——兼談<宋拓王右軍書>之重新認識》以新出晉府本《閣帖》卷八為線索,推測泉州本即源于宋人文獻記載的二王府本。李卓、王蕾《浙江圖書館藏<淳化閣帖>刻石版本研究》對浙圖藏拓本和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拓本做了比對分析,并對浙江圖書館宋刻帖石的原始數量及補刻情況做了推測。
第四組論文主要關注碑帖相關文獻中的書法審美。白謙慎《吳大澂與<愙齋集古錄>》提出吳大澂《愙齋集古錄》不僅僅是一冊經其題釋的青銅器銘文拓冊,并以此展開該冊輯錄的過程及對其書風的影響。張永強《真跡雖少,可得而推——唐宋法帖所見鍾王法書的原始書寫狀態蠡測》運用二重證據法,結合傳世文獻及魏晉簡紙文書,力圖還原鍾王法書的原始書寫狀態。韓建識《北魏曹望憘造像石座拓本淺議》對北魏曹望憘造像石座的基本情況、拓本特征及辨偽方法做了探討。劉岳《鐵如意——一個清代金石學思潮中的工藝鑒藏個案》對流行于清代士大夫圈中兩種前代鐵如意的流傳、鑒藏情況做了個案研究。楊任偉《從“子學父書”看歐陽通<道因法師碑>》認為《道因法師碑》是歐陽通早期作品,反映出“子學父書”路徑上尚未成熟的風格。郭玉?!锻仄媚劇坊谧髡邤凳陙淼膫魍亟涷?,總結出“好”拓片用墨的幾個標準。
第五組論文涉及主題多與唐代碑刻相關。仲威《上海圖書館所見龔心釗舊藏宋拓本舉要》選取數種龔心釗舊藏宋拓本,對鑒藏情況及相關考據點做了個案式分析。尹一梅《清代宮廷藏三種“宋拓”碑帖的材料挖掘與分析》利用《石渠寶笈》《活計檔》等清宮文獻,對三種“宋拓”碑帖的裝潢式樣和鑒藏情況做了考察。陳根遠《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概說》對《孔子廟堂碑》的原刻刻立時間進行考證,并對王彥超再建“陜本”《廟堂碑》的傳世早期善拓作介紹。湯燕《唐<房玄齡碑>宋拓本辨析》對《房玄齡碑》錄文勘誤補漏,揭示出該碑不同影印本在影印過程中對碑文內容順序的調整與修訂。馮小夏《故宮博物院藏宋拓“陜本”<孔子廟堂碑>冊考》提出了記錄“陜本”《廟堂碑》斷裂的早期文獻,指出該碑至遲在元代斷為三段,并匯報了對故宮藏宋拓本考據、遞藏與裝裱研究的新發現。熊長云《傳拓稱“拓”考》通過考證字義,對傳拓的不同稱呼做了區分,梳理出傳拓在不同時代稱呼的演變過程。
第六組論文主要關注單帖的流傳與收藏。劉曉峰《甲秀堂本石鼓文的摹刻、傳播與影響》通過梳理甲秀堂本石鼓文的摹刻、流傳,對其成因、傳播及影響作了探討。于悅《<翁方綱摹證蘭亭卷>初步研究》介紹了《翁方綱摹證蘭亭卷》的基本情況,并對翁氏摹證方法等相關問題做了考證。關鍵《從袁桷題跋看元代定武蘭亭的收藏、流傳》關注元初定武蘭亭鑒藏,并對元初大都書畫碑帖鑒藏網絡做了梳理復原。黃愛民《褚遂良本<樂毅論>考辨》通過比對考證,指出所謂褚遂良摹寫本《樂毅論》與褚排類本《樂毅論》皆系偽造。王祎《明代晉府舊藏<晉唐小楷八種帖>流傳考述》對該帖的鑒藏、流傳情況作了詳細挖掘與梳理。
碑帖拓本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創造,蘊含著豐富的文獻史料和藝術審美價值。除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四件“唐拓”外,“宋拓”作為其中時代最古、價值最大、版本最優的稀見珍品,歷來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為期一天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鑒藏、考證、審美、傳播等角度各抒高論,足見“宋拓”之魅力與價值所在。閉幕式由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主任汪亓主持,書畫部副主任兼碑帖組組長王祎作學術總結。
“宋拓視野:碑帖珍本的鑒藏審美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是新冠疫情爆發后,國內舉辦的首個專門聚焦古代碑帖研究的學術研討會。在與會專家、學者的共同期許下,本次會議圓滿落下帷幕。代表們表示,本次會議為新時代古代碑帖的研究劃下了破折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深度挖掘古代碑帖文化內涵與做好其時代價值闡釋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