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地粉彩勾蓮紋大尊,清乾隆,高56.3厘米,口徑20.7厘米,足徑29.3厘米。
尊撇口、短頸、溜肩、腹部下垂豐滿、圈足外撇。尊內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黃釉為地,以粉彩描繪勾蓮紋。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尊形體碩大,色彩華麗,顯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華和綺艷之風氣。其腹部的勾蓮紋俯仰、向背、聚散、飄逸,姿態各異。勾蓮紋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運用頗多,后來逐漸演變為寓意美滿幸福的吉祥紋飾,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紋樣之一。釉上彩品種之一。與五彩相對而言,故亦稱軟彩。創燒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兩代。粉彩在彩繪中以渲染表現明暗,使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層次的變化?!讹嬃鼾S說瓷》中說“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艷麗而清逸?!狈鄄实氖├L工藝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蕓香油調合。乾隆時的清宮檔案對粉彩則稱之為“洋彩”。
景德鎮窯生產的明清瓷器上經常采用的一種圖案。常見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單獨的花朵以勾線連結起來,構成具有多變的形式活潑或具圖案效果的紋飾。
唐宋之時,工藝品上大量出現花卉圖案,這一習俗一直影響到明清,蓮花紋成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卉紋飾之一。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清代的一些蓮花圖案或蕃蓮圖案在花卉旁往往帶有細長的枝蔓,稱之為勾蓮紋。
松石綠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彩釉,因發色與綠松石相似而得名。此種釉在清朝雍正時創燒成功,乾隆時期流行。低溫黃釉瓷器創燒于明洪武時的景德鎮官窯,以后各朝多有燒造。以“黃”與“皇”諧音,故以黃色象征皇家的尊貴,黃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黃釉瓷器均采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黃釉,再入窯經850-900℃烘燒而成。由于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對于顏色嬌嫩如雞油者,人們又稱之為“嬌黃”或“雞油黃”。統觀歷史上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產品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諸多弘治黃釉瓷器來看,其呈色幾無差異,表明當時黃釉瓷器燒造技術之嫻熟。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因藍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屬釉下彩。其原料為含氧化鈷的鈷土礦,以藍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一次燒成。元代景德鎮已能燒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變了青瓷為主的局面,成為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TAG標簽耗時:0.0284719467163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