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印是憑證工具之一。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于是官、私璽印產生了。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完其發展。
璽印是憑證工具之一。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于是官、私璽印產生了。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完其發展。
璽印是憑證工具之一。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于是官、私璽印產生了。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完其發展,可分四期:
1、散制作期:傳世的出土古璽印最早為戰國時代的制作,印體有大小、方圓、一二三層之分,頂端作小鼻紐者最多,印文有三晉、齊、楚等國古文,布局疏朗,錯落有致。
2、形制統一期:秦漢魏晉皆有統一印制,南北朝因之?;实蹖S糜褓|,稱璽,余者用銅,稱印。這段時間之印章有大小方圓、長方等等形式,印體日漸厚重,以鼻紐、龜紐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陰文小篆,有界格,兩漢魏晉的入印篆書方圓俱備,被作為典范,稱為謬篆。此外有鳥蟲書及與其相類之文字,印文外加裝飾及有形印皆為東漢所常見。南北朝印章繼承魏晉之作,饒有古趣。
3、發展變化期:隋唐以后印體增大,鼻紐變成小長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寬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陽文,由細筆微曲之唐篆變化為九疊篆,還有以西晉文、蒙文、滿文和滿漢篆書合文入印者,印邊日漸增闊,布局日趨豐滿,筆劃與空白日趨均勻。清宮的二十五寶璽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專用于國事的傳國寶,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質,體積碩大,作各式龍紐,為前世所無,璽文有滿文、滿漢篆書合文。其它大小寶璽多為石質,乃御筆和賞鑒所用,其性質屬私印閑章,惟石料、制紐皆極精美,具莊重珍貴的特點。
4、繼往開來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銅質印章。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鐫刻,他們皆以秦漢六朝古印為宗,創造出個人風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諸家,晚清趙之謙、吳昌碩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他們不僅為中國璽印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而對東方鄰國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論文名稱 | 作者 | 發表處 | 時間 |
---|---|---|---|
《明代后妃寶印》 | 郭福祥 | 《紫禁城》 | 1995年3期 |
《故宮博物院藏“傳國壐”》 | 關雪玲 | 《紫禁城》 | 1995年2期 |
《太平天國的兩方玉璽》 | 羅隨祖 | 《紫禁城》 | 1981年5期 |
《淚談羅福頤先生治印》 | 萬依 | 《紫禁城》 | 1982年1期 |
《漢肖形印中的百戲圖像》 | 葉其峰 | 《紫禁城》 | 1982年2期 |
《金寶印》 | 關雪玲 | 《紫禁城》 | 2001年1期 |
《寶璽源流》 | 琦楓 | 《紫禁城》 | 1984年5期 |
《印璽》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2005年5期 | |
《大朝國師印考》 | 于采芑 | 《故宮博物院院刊》 | 2006年3期 |
《清宮書畫上的乾隆璽印》 | 郭福祥 | 《紫禁城》 | 2006年9期10期 |